工匠精神是特定歷史背景的呼喚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保目標面臨難得機遇和諸多挑戰。在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攻堅期,要把“十三五”規 劃綱要確定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任務落到實處,尤其需要環保人的工匠精神。“十三五”確定了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全新發展理念,提出 “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”的目標,意味著環保工作要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動力,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,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、科學化、法治化、精細 化和信息化水平,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這無疑需要工匠精神。
環保事業需要工匠精神是環保工作任務的特征決定的.
環境監測數據直接為環境執法、排污收費、質量考核、環境監督管理、項目驗收等環境管理工作服務。一定程度上看,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了環境 質量總體改善目標任務能否完成。同時,環境監測數據是公、檢、法等部門立案、判定環境犯罪與否的證據。環境數據質量至關重要。環境監測需要工作人員精準的 技術和嚴謹的態度,工匠精神必不可少。
如何培育環保人的工匠精神?要開展崗位練兵活動,用工匠精神培養鍛煉環境監測尖兵、環境執法能手,樹 立行業先進勞模榜樣,振奮隊伍士氣、提振人員精氣神。要打造優秀的團隊文化,豐富工匠精神的內涵,磨煉一支環境管理、監測、執法能力強、技術精的團隊。要 營造良好成長環境,拓寬上升空間,讓懂專業、有能力的工作人員挑起重擔,不斷優化環保系統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環境。此外,要通過多種方式增加環保話語分 量。通過完善體制機制,加強能力建設,激發全系統干事業的恒心。